中山市:停车难题如何破解?制定出台停车政策 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
- 发布日期 : 2017-05-05 共阅 7949次
-
道路拥堵问题已成不少中山人“心病”,南都中山4月21日《主城区成“堵城”多部门联手开“药方”》对此进行了报道。对于交通拥堵的成因,市规划局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山市城区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拥有量迅猛增长,老旧小区、商业、办公、医院、学校、公园等出现停车位供应紧张,随之出现路边乱停乱放,甚至导致交通拥堵。
昨日,南都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获悉,为了解中山城区范围停车难问题的情况,该工委曾对中山市城区范围停车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其中反映出中山“停车难”问题所蕴含的深层次的规划、管理、出行等方面的问题,《调研报告》同时建议中山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共停车场;引入智能化管理并实行区域化管理,并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发展公共交通。
同时,市规划局公布的《中山市主城区近期交通改善方案》系列文章中也专门针对停车难问题提出改善措施,预计中山主城区将新建15个停车场,提供泊位4221个,其中市区各级政府投资公益性停车场(设施)6个、医疗单位投资停车场(设施)4个、企业和村集体投资停车场(设施)5个。
问题
规划:旧城区不少规划缺乏前瞻思考
“交通方面的问题,大部分的原因出在规划上。”一位规划界人士表示,“中山的城建,尤其是旧城区,很多规划都是滞后的、散乱的,缺乏前瞻思考,仅仅限于解决当下问题,待设施建成后,又发现容量根本跟不上需求。”这一说法同样在《关于解决城区范围停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中得到了呼应。报告提出:早些年由于小汽车拥有水平较低,停车供需矛盾不突出,旧城区建设的商业、学校、市场、住宅楼几乎没有考虑配建车位。“城区一些新建的医院、学校、市场规划缺乏前瞻性,配建标准低,停车设施不够。”
据参与此次调研的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士介绍,城市停车的发展涉及到政策、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结合城市和交通发展的需求,结合城市的特点和市情,全方位地考虑城市停车发展的策略与规划。
此外,《调研报告》还显示,中山市对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投入仍然不足。报告指出,“公共停车场属于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政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时未充分考虑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问题。其次,政府在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停车场的建设方面,扶持鼓励政策力度不大。2008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房地产发展商建设停车位的通知》,旨在鼓励房地产发展商配建停车场,对于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建设公共停车场并未有提及”。
管理: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仍严重
目前中山市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情况如何?《调研报告》显示,对于中心城区建设的道路停车泊位,中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中山市实施城市道路停车泊位收费工作方案》,选取了中山四路和莲塘北路作为试点路段实施道路停车泊位收费一期项目,计划开展二期路边停车泊位收费项目,对中心城区东区范围内的36条路段共1855个道路停车泊位进行建设运营。但事实上,现有的停车设施未能有效得以利用。据介绍,道路停车泊位选取部分路段作为试点路段实施道路停车泊位收费,在价格杠杆作用下,多数车辆选择在收费路段周边内街巷免费停放,造成内街巷拥堵而道路停车泊位空置的现象;路边停车与路外停车场停车价不合理,在路边停车成本低或无成本,导致很多车辆在路上长时间甚至是整天停放,与路边短时间停车的功能严重背离;部分停车紧张的停车场由于缺少停车泊位数量、停车方向的指引,导致停车泊位时间过长,降低了周转率。
南都记者走访中就发现,原本设置在中山四路上的收费停车泊位上并无太多车辆停泊,但与中山四路相毗邻的各条街道内、老小区的道路上皆停满了车辆,有小区居民表示,“在这些路上行车,由于本身就是双向两车道,甚至一车道,再停满车,下班时挤得根本动不了”。在东区建设街走访时,有街坊就表示,有些“僵尸车”占道半年,一直无人管,“后来实在忍无可忍,有街坊报案,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东区华夏街及岐豪街,大量车辆停靠路边,使本身就不宽敞的路面行车更缓慢。此外,南都记者在部分医院及市场的走访中,就发现其并无相关停车方向指引,基本需要靠人力来指挥,但“车少还能引导,车多了,一个人根本指挥不过来”,相关安保人员抱怨“这严重降低了车位的周转率”。
同时,部分停车场的停车时长较短,导致不少有车一族宁可将车辆停放在商场以外,也不愿意停在停车场内。例如,位于沙岗墟市场与华盈东城美域小区之间的沙岗墟停车场虽然有近百个停车位,但由于30分钟内才免费,而两个小时内收4元,超过两小时后每小时加收1元,12小时内最高收费不超过14元,24小时内最高收费不超过26元,而大车收费稍高,24小时内最高收费不超过28元。有市民认为时间太短了,还不如将车辆停放在路边。而不少商场如利和广场、大信新都汇等出于促进更多人流进场消费,可停车时间也比以往缩短,这也加剧了周边乱停车的可能。
也有部分人出于方便把车辆停放在路边。有市民告诉记者,远洋广场等地方常有消费者把车辆停放在路边,即使商场内有足够停车位也不愿意停放在内。
此外,“联合执法有待加强”,据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参与调研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机动车在中心城区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消防通道乱停乱放问题较为严重,堵塞居民小区,导致消防、救护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中心城区街道两边一些商家没有经过审批擅自划线或用“雪糕筒”设置停车位,以满足顾客的停车要求,造成了机动车道、人行道上乱停车现象泛滥。
出行:私家车出行占机动化出行近三成
“绿色出行的理念有待加强”,根据《中山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指标研究》显示,中山市主城区私家车出行率较高,占机动化出行的28.4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大量增加,私家车出行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有市民认为,私家车出行率居高不下,跟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有一定关系。“我在大涌镇上班,在东区居住,如果不开车,每天坐公交能按时赶到单位吗?”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马女士表示,主城区和镇区的连接不够紧密,班次少,让人不愿搭乘公交车去上班,“去其他镇区就更困难,有次去黄圃,等了四十几分钟才来一班车”。
目前中山市已经建立起了普通公交、大站快线、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等公交服务体系,“但最基本的还是基础公交,城区和镇区的公交服务没有提高,推行再多样的公交服务,对于整体的公交出行率来说改变都不会很大,”有市民表示,开发再多新型的公交服务形式,也不如在如何提高城区与镇区公交出行密度、增加班次、延长服务时间、优化公交路线等方面下功夫效果更好。
解决
改善:将从路外停车供应等四方面进行改善
在《中山市主城区近期交通改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市规划局针对市民提出的停车难问题总结了三个主要成因,其中主要矛盾在机动车辆增长导致停车需求激增、停车产业化及政策等不到位导致车位建设乏力,停车收费的不健全也使得大量车辆乱停乱放。
其中,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停车需求激增,使得中山主城区的停车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据《方案》指出,中山市主城区从2009年的8 .8万辆小汽车,到2016年的29 .5万辆小汽车,年均增长18%.而停车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小汽车增长速度,现有的停车设施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停车需求。
而停车产业化政策体系和外部停车经营环境尚未形成、公共停车场建设乏力更让停车难情况恶化。《方案》指出,近年来由于配建指标与汽车保有增长不匹配、公益性停车场用地预留不足,公共停车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土地、产权、审批、补贴、金融等停车产业化政策不到位,导致企业和私人投资公共停车场建设的动力严重不足。
此外,停车收费机制不健全,导致路内路外停车结构失衡,大量路内停车影响道路通行。现状除城区中山四路和莲塘北路路内停车收费外,城区其他所有道路设置的停车泊位均是免费的,导致路边停车需求旺盛,违章停车行为泛滥,而路外收费停车场使用率不高。
市规划局指出,针对上述成因,在停车改善方案中以缓解近期交通拥堵和停车紧张为目标导向,从停车政策、路外停车供应、路内停车管理、停车收费四大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政府方面将制定出台中山市停车政策,建立管理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思路,确定“以供定需”的理念,制定差异化的停车发展政策。设立行业主管部门,形成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出台停车场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全方位落地政策,推动停车建设与管理、缓解停车矛盾。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尽快制定引入多元化资本建设公共停车场的优惠政策。
此外,仅靠政府努力还不足够,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是改善的方向。《方案》分析,目前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难以落地,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公共停车场建设停滞不前。因此,应考虑公共停车场配套一定比例的商业面积,鼓励社会资本在建设项目中多配停车位,满足周边的停车需求。
此外,《方案》还指出要严控路内停车,加强停车执法力度。在交通拥堵路段,取消路内停车。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居住小区,增加周边道路的夜间路内停车泊位。同时,构建路内路外合理的停车收费体系,包括逐步推广路内停车收费,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
政策:正制定并出台相关停车政策
《调研报告》把停车难等问题提上民生大事的日程,而由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出台的《方案》系列文章,在关于停车难的问题上,也指出市政府正在拟定《中山市停车场管理规定》草案,草案根据中山市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做出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2016年12月,中山市政府印发关于中山市停车建设近期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国土规划部门出台停车场用地政策、发改部门制定出台停车收费政策。出台停车共享引导政策,鼓励有偿开放使用配建停车泊位,或不同时段互相借用共享停车泊位(如住宅与办公)。
此外,《方案》还针对中山市拥堵最为严重的主城区,以“短平快、少动土”为原则,以“精细化、精准化”为理念,针对干道提速、公交提升、慢行再造、片区提质、停车管控及管理提高六大专题,共制定了600余项具体措施项目。为确保改善方案在“十三五期间”能有条不紊地实施完成,《方案》制定了分专题、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其中,具体改善措施包括干道提速改善措施100项(包括路段56处,平面节点33处,立交节点11处)、公交提升改善措施38项(包括共规划19处公交场站用地;公交站点优化完善19处)、慢行再造改善措施461项(包括增加371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30座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及改善63处自行车道,完善慢行网络)、需求管理改善措施15项(包括地下停车场3个,地面停车场2个,机械停车场10个,泊位4761个)、交通管理33个项目(包括投入交通管理设施、停车管理、交通组织等)。
此外,《方案》利用模型数据对改善效果进行预测评估,其中道路方面根据测试,近期三年建设项目实施后,“五纵六横”11条主干道,26个路段改造后整体效率提升25%-35%,“两横三纵”5条主干路24处关键节点的改造后效果提高20%-25%,极大提高路网整体通行效率;公交方面公交走廊运行效率和站台周转效率显著提升,高峰时段公交运行车速将总体提高约20%-30%;停车方面则由于片区的停车改善进行试点,预测试点片区车速平均提升9%-15%.
建议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共停车场
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通过该份《调研报告》,建议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停车规划,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同时,《调研报告》还建议,应加快城区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出台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及管理的相关规定,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路外停车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共停车场,在供地政策、经营权政策、商业开发政策、停车收费政策和运营保障措施等方面都给予优惠和保障,从而带动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
而市规划局也在《方案》中提出近期要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为缓解主城区多个片区的停车问题,近期提出新建15个停车场,提供泊位4221个,其中市区各级政府投资公益性停车场(设施)6个、医疗单位投资停车场(设施)4个、企业和村集体投资停车场(设施)5个。其中,记者看到,停车场具体选址地点包括了金龙街、库冲B2-06地块、博爱医院、树木园、兴泰美食酒楼北侧、北区公园、中垦广场、君悦豪庭南侧、金鹰广场、石岐中学北侧、人民医院柏桠直街、人民医院公交枢纽南侧、S43门诊大楼北侧、宏基商业中心、岐江公园等。
引入智能化管理并实行区域化管理
对于停车位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参与调研的相关人士建议,应深化停车场管理,提高停车场的运营效率。“实行区域化管理,将目前道路停车泊位收费由路段收费调整为区域收费,通过价格杠杆作用,提高道路停车泊位使用率;引进智能化管理,建设停车诱导系统,为出行者及时提供停车场位置、空余停车泊位数量、停车收费价格等信息,可以在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的同时,减少驾驶员由于寻找停车位而浪费时间及产生的无效交通”。
同时,市规划局在《方案》中也提出严控路内停车,规范停车管理,其中提出近期逐步严禁20条道路高峰时段停车,同时通过优化南北两侧支路交通组织,挖潜既有道路路内停车泊位254个。具体路内停车规划方案将由《中山市主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统筹考虑。
另外,为避免道路中出现乱停乱放的情况,市规划局还提出“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分片区逐步推广路内停车收费”的做法,具体在加强路内停车管理和执法的前提下,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和市场调节价,分片区逐步推广路内停车收费。实行路内停车收费高于路外停车场收费,核心区高于外围区,调控核心区停车需求,实现“静动交通协调”。
而《调研报告》还建议,相关部门应统筹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牵头部门,加强联合执法。“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部门,应按照综合治理方案明晰职责,对停车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对未经批准擅自划线停车的,责令其恢复原状;对改变用途挪作他用的,责令其逐步恢复停车功能;对相关建筑物不配备停车场或配备比例不足的,责令其进行改进;交通管理部门则加强路面巡查执法力度,在严禁停放路段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对路上停放、逆向停放等较为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
一辆中型公交车可代替15辆出租车
《调研报告》还建议大力发展公交,减少公交盲点。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良策之一。据专家测算,一辆中型公共汽车所占的道路面积分别相当于10辆自行车、2辆出租车所占面积,但从乘载人数上分析,一辆中型公共汽车可代替15辆出租车。
(来源:2017.5.5 南方都市报)
-
深圳首个ETC停车场投用 与高速ETC系统联网
- 青年智慧破题物业治理!普陀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